中国古代的五牲、五禽

中国古代的五牲、五禽

五牲

五牲指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麏、鹿、熊、狼、野猪,还有一种指麏、糜、鹿、狼、兔。

麏,又称麇,就是现在所说的獐子,古代山野较多,摄食普遍,《楚辞》里就有吃食的记载。

鹿,通常指梅花鹿,肉鲜美,茸大补,血和鞭可以壮阳,用鹿尾做成的汤是古代一道珍贵的美味,皮可以制裘和囊。鹿经常见于有关宫廷和贵族宴饮的古籍记载,一直到《红楼梦》,仍有吃鹿舌的描写,现在也有家养的鹿供食。

熊,古代较多,古人早在先秦就摄食了,主要食熊掌。《孟子》中有熊掌的记载,《左传》曾有晋灵公因为厨子久煮熊掌不熟,将其斩杀、装到筐子里拖到街上的故事。由此可见熊掌对当时的贵族的重要性。

野猪,古代山林里出没众多,一直是家猪的替代肉食,山民摄食普遍,贵族因其肉质粗糙、不及家猪,仅偶尔食用;现在亦有食用。

狼,古代盛多,以至古籍中有众多“中山狼”一类的故事和成语,但食用的记载不多,其实“五牲”中它的地位,应该被兔取代了,兔的食用,在古代要广泛得多。

至于麋,虽然肉味鲜美,有名的肉脯“麋脯”就是用它的肉干做成,古人也经常用它的皮做箭靶。但由于它是鹿的一种,单列并无必要。

五禽

五禽指雁、鹑、鷃、鴙、鸽五种野鸟。

雁,又称大雁,一种候鸟,南方一些地方叫野鸭子,古代普遍摄食,并经常作馈赠礼品,取其两情相悦、年年归徙的吉祥意思。

鹑(chún),鹌鹑的简称,古代很早就食用,《诗经》中有记载,现在大规模养殖食用,肉味鲜美,小巧玲珑,宜配菜,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鸚,又名鴳。,《庄子·逍遥游》中的飞不高的小鸟即是,被毛主席称为“蓬间雀”。一种麦收时常见的候鸟,通常叫“三趾黄鹌”,个小,肉肥美,先秦的古人就开始食用了。

鴙,野鸡,山鸡,先秦就食用了,现在仍有食。

鸽,指的是野鸽子,肉鲜美,富于营养,古代较多,古人结网捕食,现在多用家鸽。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