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的循环

1973年初,《纽约时报》采访了4位经济学家,问他们对当年经济前景的展望。艾伦·格林斯潘预测说,经济会增长6%,并宣称“现在再不乐观,更待何时”。他只说对了一半,当年经济的确增长了6%,但要乐观却显然不是时候。就在这篇报道发表后的几天,股市陷入低谷,熊市从此开始持续多年,美国经济也在年终时陷人了几十年来最糟糕的衰退。

发生了什么?经济增长和失业率的下降开始超出经济的增长能力。通货膨胀迅速加剧,利率也迅速上涨。1973年10月,美国经济又受到了致命一击: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使油价飘升。高利率和经济衰退相结合,对股市和就业构成了沉重的威胁。

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靠人口增长与生产力的提高。但从短期来看,经济活动要经历从繁荣到衰退的经济周期。在经济最不景气的时候抓住机会,可以更快地实现经济目标或计划:而没能利用经济扩张时机,也会浪费实现目标或计划的机会。

医学实现了无数的突破,使我们拥有更长的寿命和更健康的生活,但却仍然没有根除传染病的流行。同理,我们的财富水平和对经济的理解同健康水平一一样,都在提高,但仍摆脱不了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无法避免且很难预测的一个特征。

经济周期与市场周期有很多相同之处。两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预期与现实斗争的结果。就像买股票是在跟企业的未来打赌,作出的选择可能是错误的一样,企业和家庭永远在根据自己对销售或工资增长的预期来制订计划。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所以这些决定常基于冷冰冰的计算,基于直觉。预期多受到刚过去的现实的影响。如果上个月电子游戏卖得好,那商家这个月肯定会多订一些货。如果去年网络流量加倍,电信公司今年一定会铺设更多光纤电缆。

经济周期与市场周期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当通用电气公司或eBay宣布利润增长时,投资者会争相购买两者的股票。当现金流动加快,资产价格上升时,少有借贷人会违约不还,投资者会更多地买进公司债券和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而市场的变化会马上反映到经济上来,股价上涨会使企业决策者们感到很有成就感,于是他们会继续扩展业务。宽松信贷会引导企业和消费者更愿意贷款,但这往往超过了他们所能控制的额度。

每次经济繁荣最终都会消退,只是引起消退的原因在变化。

各种失衡终将导致经济繁荣的消退,通常还是突然和不易察觉的。人总是病得快,好得慢,熊市总是比牛市来势更凶,失业率上升总比下降更快,同理,信贷阀门的关闭也总比打开更快。结束各种不平衡进而结束经济周期的原因一般各不相同。对19世纪的美国来说,导致经济繁荣消退的原因通常是一场自然灾害、一次农产品减产,或是一次银行恐慌。1973年、1990年是因为油价突涨,2001年是因为技术投资的崩遗,2007年,则是因为房价过高。有时我们会以为如果提前作好预防便会避免进人衰退期,毕竟我们对感染过的病毒是有免疫力的。但问题是病毒会变异,于是我们就又陷入危险了。经济周期也是一个道理,每一次经济繁荣最终都会消退,只是引起消退的原因在变化。

未曾经历过的经济周期

发生在当代的几乎所有经济周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正如经济学家鲁迪·多恩布什在1998年所描述的那样,“战后所有的经济繁荣都并非自然消退,而是被美联储所谋杀”。

当美联储认为经济增长过快时,它会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借贷成本的提高最终迫使企业和消费者抑制消费一有时是突然的。美联储此举在早期的影响作用是十分直接的,大萧条期间通过的《Q条例》(Regulation Q)规定限制了银行的存款利息。当美联储制定紧缩的货币政策时,金融市场的利率比银行的存款利率涨幅更大。因此,人们会将储蓄存款取出,转而投资利润更高的货币市场基金。随着存款的减少,银行势必会抑制贷款,而主要依靠消费者贷款消费的房市、车市便萎缩了。一时间,企业库存积压,被迫减产裁员。被裁掉的员工便会大幅削减支出,这就会加剧之前的影响,经济衰退因而开始了。

所幸的是,美联储能通过降低利率来结束衰退,就像瑞极跳,跳得越深,反弹得越厉害。那些推迟购买住房、汽车以及大额物品的消费者会继续消费,库存少的企业会重新开始生产、雇用老员工,这些员工又开始消费,就业率因此提高。经济的扩张也就自然进行下去了。

1982年后,经济周期进人了另一阶段。由于通货膨胀不再那么显著,美联储也就不会经常提高利率了。改革和管制的撤销削弱了《Q条例》的效力,所以当利率上升时,银行依然能发放贷款。实时存货的管理方式使商家可以根据销售情况调整库存,而国内生产总值越来越依靠像膝关节手术和瑜伽课程这样不需库存的服务业拉动。美联储似乎无所不能:它能灵活地在通货膨胀发生前提高利率,在经济出现衰退前降低利率。1990~1991年和2001年的两次衰退就比较温和,经济学家称这段时期为“大缓和”。

唉,其实不论是经济周期还是各种不平衡,都没有得到控制,它们只是改变了形式而已。头发总是乱糟糟的“非主流”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直到1996年去世,其主要思想都未得到过重视。他曾经说过,资本主义骨子里是不稳定的,稳定期也只会导致更大的不平衡,最终陷人危机或衰退的动荡之中,后人将此称为“明斯基时刻”。25年的“大缓和”让人们以为经济周期已经得到了控制,于是借货更多,存款更少,并加大了在房屋和其他资产上的投资。2007年至2009年的大衰退就是典型的“明斯基时刻”,预期被硬生生地拖回了现实。

要预测衰退就要找出不平衡,比如大额商品的库存量与销售量之间的比率在升高,或是在写字楼房间空置率提高的情况下,大量办公楼项目仍然在建设当中。一种不平衡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也可能在引发经济衰退之前就被发现并得到解决。1984年和1995年,美联储引导了经济的软着陆: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但未陷人衰退。

经济学家们经常错过一些严重的不平衡点,因为他们没有找对地方。他们提醒公众留意曾经引发经济衰退的问题,却忽路了当前危机的诱因。2007年,从房屋月销量来看,新建房屋储备量似乎合理,可那年房星销售起伏不定,当销售锐减时,本来合理的房屋库存也变成供过于求了。

衰退的预警

怎么知道是否发生了衰退?很简单,新闻会报道的。1920年,一批学者创建了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以便进行更有效的经济分析。在研究局成立的头10年里,他们仔细研究各种经济数据,并尽可能地对历史上的经济周期作出时间界定。

1978年以来,研究局一直委任一个由6~8名学者组成的委员会来界定经济周期的各个时期。他们定期检测制造业运输、批发贸易、收入、工业生产和就业等一系列指标,然后公布衰退的起止时间。由于消息公布时间往往比事实发生时间要滞后几个月,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些消息实际上起不到什么作用,就好像对于急诊医生来说,尸体解剖没有什么意义一样。与及时性相比,研究局更看重的是消息的准确性。研究局对外公布消息本身就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公众可以获得难以从政府那里获得的信息。毕竟,有哪位总统愿意在自己的任期内发布经济衰退的消息呢?

到目前为止,研究局已经界定了自1860年以来的31次经济周期。它们平均持续45年,最短的周期不到两年(1920-1921年和1981~1982年),最长的周期则是从1990到2001年,持续长达10多年。

研究局这样定义经济的衰退:“经济领域内经济活动持续超过几个月的显著减少。”在划分经济扩张与衰退时,他们会看一些月度指标,如就业、工业生产和零售额等。当然,对衰退的定义不止一种,但这种定义最流行。还有一种定义认为,经济衰退期是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的一段时间。这种定义并不十分可行,因为国内生产总值本身经常在改变。按此定义,经济的衰退就会像童话里的柴郡猫,一会儿消失,一会儿出现,而且样子还会改变。

最终结果:经济萧条

1930年6月,几位银行家和宗教领袖拜访赫伯特·胡佛总统,表达了他们对经济形势的担忧。“先生们,你们晚来了两个月,”胡佛说,“萧条已经结束了。”但实际上,萧条又持续了大约3年。

那时所指的萧条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衰退。从那时起,萧条便仅用来形容具有灾难性质的市场衰退了。

萧条是在经济正常恢复机制不起作用时发生的。

萧条就像瘟疫:破坏性强,罕见,人们对它的认识具有滞后性。萧条是在经济正常恢复机制不起作用时发生的。它一般是由金融体系崩溃造成的,通常会使投资热突然转冷,给企业和消费者留下一堆不需要的房屋和设备,影响未来的消费。他们偿还不了用于投资的贷款,导致银行雍痪,使借贷者在利率最低时也借不到钱。如果降低利率刺撤不了需求,那支出、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的良性循环就无法开始。

像经济衰退一样,经济萧条也没有官方定义。哈里·杜鲁门说:“衰退时是你的邻居丢了工作,萧条时是你丢了工作。”《经济学人》的界定是,一般情形下,萧条是经济活动收缩至少10%或收缩期至少延续3年。根据这个标准,美国的上一次经济萧条发生在1929年至1933年期间。也许美国人会惑到安慰,以为萧条已经被根除,但其他国家的经济情形证明“萧条”依然存在。19891993年,由于主要贸易伙伴苏联的解体以及银行的崩溃,芬兰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了10%。1998年,印度尼西亚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其金融体系崩遗后下降了。

金融危机并不总是导致经济萧条,但却经常引起严重的难以恢复的衰退。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股票和土地价格暴跌后引发的经济停滞就是一个例子。野村证券的辜朝明说,许多日本企业无力偿还债务,它们的负债远远超过资产,因此决定把借到的钱退还回去,这一过程叫做“减债”。当个人或企业不能或者不愿贷款的时候,再低的利半也不会刺激消费。

经济增长缓慢时,衰退很容易发生,油价、利率或税率的提高都可能成为诱因。2007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使美国面临了许多90年代的日本曾面临的向题。企业运行良好,但居民家庭和银行却背着一屁股的不良抵押债务等着偿还。政府预算赤字严重,可能会通过增加征税或是大力削减开支的方式解决。

但美国似乎比日本反应更为迅速,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扩大了银行资本并大幅降低了利率。此外,我们在第一章已经讨论过,长期来看,美国的发展前景要比日本的更加光明。美国可能不会像日本那样经历长期的经济停滞,但同样也不会经历那种像瑞极跳似的强力反弹。

说明:本文摘引自格雷格·伊普《经济学入门》,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人同意其观点。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