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陷入血腥的内战中。导致战争的原因除了种族和宗教冲突外,还有物价的持续上涨,即通货膨胀。80年代早期的经济危机导致南斯拉夫的物价飞涨,到80年代末,物价平均年涨幅达1200%。严重的通货膨胀瓦解了南斯拉夫各种族中产阶级的凝聚力。有的人为了保护自己免受通货膨胀影响,亲自耕作或是私藏起外国货币,而剩下的人就只能眼看着自己的收入和存款付诸东流。
纵观历史,严重的通货膨胀通常会引起社会动乱。恶性通货膨胀,即物价每月上涨50%,使得纳粹在德国上台,同时也导致阿根廷平民政府和军事改府被推翻。当然,这些都是极端的例子。20世纪70年代的适度通货膨胀也使英国的工党、美国的吉米·卡特总统下了台。
为什么通货膨胀会引起如此大的动荡?
价格于市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反映生产过剩或生产紧缺,从而告诉企业和消费者何时增加生产或何时减少消费。通货膨胀会破坏价格的这种作用。假设你打算在某市新开一家宾馆,因为该市的宾馆住宿价格提高了10%,你认为这是市场需求旺盛的表现。但如果该市的土地成本上涨了12%,日用纺织品价格上涨了11%,清洁女工和门卫的工资上涨了13%,你还会这么认为吗?这家新开的宾馆恐怕要赔本了。正是通货膨胀让人们很难根据价格信号来判断市场供求情况。
通货膨胀让人不安的一个原因是人们既可能成为它的受害者,也可能从中获益,而这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一位退休人员以4%的利率购买了政府债券,结果发现通货影胀率上张到了5%,他的购买力便缩水了。另一位购房者则足够幸运,他以5%的利率申请到房屋按揭货款,而房价后来飞涨了50%,他便因此坐收意外之财了。
通货影胀也是一种隐性税。发生通货膨胀时,人们的工资会上涨,纳税也会随之增加。政府要还清通货膨胀前的债务便相对容易了,但这个过程却使人们口袋中货币的购买力大大下降。
通货膨胀引起动荡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的难以抑制性。政府可能通过控制工资和物价或其他横加干预的方式来减轻通货膨胀。但要抑制通货膨胀,通常会引起衰退,这样就伤及所有人了。
高盛的经济学家们证实说,低通货膨胀时,投资者收益最多。在高通货膨胀时期,只有投资股票才能获得少量收益,而恶性通货膨胀时期,任何投资都会亏本。通货膨胀的危险也不宜被过分夸大,很难找到证据证明低于5%的较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对经济有多大坏处。但比较麻烦的是,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它也变得难以预测。这一年是5%,谁知道下一年是多少呢?
货币主义者认为是货币供应出了问题,而新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是过度消费和通货膨胀心理共同惹的祸。这两种观点各有可取之处。
货币供应的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过:“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经济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货币主义,它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相对商品供应过量造成的。凭直觉判断,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如果用于消费的货币供应加倍,而商品的数量保持不变,那价格自然要加倍了。
关于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它们就像上帝论者和达尔文主义者对生命起源的争论那样针锋相对。
从其基本形式看,这种主张并无争议,各派经济学家都会赞成。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在德国战俘营里,战俘们用香烟来代替货币。面包、衣物、巧克力都用香烟来定价。只要国际红十字会援助物资一到,所有人手上的香烟就都多了,因此所有东西的价格也都提高了。随着香烟被逐渐耗尽或抽掉,物品价格又开始回落。调整货币供应量具有相同的效果。政府一般靠征税或向公众发行债券来支持其支出。但是如果政府将债券卖给中央银行这个往往“凭空造钱”的机构,那就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即价格每月上涨50%或更多。2008年,津巴布韦国内价格差不多每天翻一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家史蒂夫·汉克计算出该国年通货膨胀率相当于89.7×1021%。在这种恶性通货膨胀环境下,人们自然会尽可能少地持有货币,一旦发了工资,便赶快在其价值跌落之前花掉。很多时候,人们会转而持有外国货币。
在另一种极端的情况下,政府会固定货币供应量以消除持续的通货膨胀,也就是国家采用了金本位制,即黄金本位的货币制度。你可以凭纸币到银行兑换到等面值的黄金。物价可能会上涨,但最终又会降下来。美国在1790~1911年采用了金本位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替出现。基本上,批发价格最终都能回到其最初的水平。
但在有些情况下,即使采用金本位制,货币供应量也可能增加。原因何在?因为黄金的供应也可能会增多。例如,西班牙征服者带着各类宝藏从阿兹特克和印加回到欧洲后,引发了长达一个世纪的轻微通货膨胀。还有一种情况是政府允许本来与货币等量的黄金去支持更多的货币。古罗马皇帝和中世纪的国王一般会通过降低硬币成色,即减少硬币中金银含量的方式,来为战争提供资金支持。1933年至1934年间,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将每金衡制盎司黄金的价格从20.67美元上调至35美元,使货币贬值41%,成功地结束了当时的通货紧缩。
由此看来,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似乎简单易懂。但只有当你身处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时,你才会认识到货币主义作为理论虽无可辩驳,但运用到实际中时,却几乎毫无用处。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其中的原因。
中央银行仅能控制很小的一部分货币供应,而不是全部。具体地说,就是它提供给商业银行的纸币、硬币和储备金(储备金就是各银行存在美联储的现金,用以支付银行间和银行与财政部间的业务往来支出,或用以进行货币交换,为自动提款机补充货币)。
为什么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这么含混不清?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美联储新发行总面值1万亿美元的20元钞票,并把它们分发给街角的行人,而这些人拿到钱后迅速赶回家,把钱塞到自家地毯下,这件事对居民消费和通货膨胀会有什么影响呢?不会有任何影响。货币要引起通货膨胀,必须用以借款和消费。银行只有在收支状况良好,且有大量信誉可靠的借款人有借款需求的情况下才发放贷款。消费者只有在对工作及收入有信心时才愿意消费:他们会更频繁地取钱,用信用卡支付数额更大的账单,重新装修房子,买行驶速度更快的车子。
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供应的增加会促进消费和通货膨胀,但实际情况却恰好相反。消费者贷款或花掉的每一分钱都会回到金融体系中,以储蓄存款的形式出现在另一个人的账户里或成为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这些都是广义范围内的货币供应。
出于以上原因,美联储并不会设定货币供应量,而是通过控制储备金来保证银行自动提款机里现金充足,同时控制着银行的短期利率。因此,美联储并不会直接影响广义范围内的货币供应。当它提高利率时,会抑制消费,最终会影响到货币供应。但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崩遗边缘,没有人愿意存款和贷款,美联储便会迫使利率降为零,并印发新的货币。2009年的美联储便是如此,它将利率降到几平为零,并将银行的储备金提高1万亿,但整个银行体系的外贷却减少了。
理解通货膨胀的现实角度
所以省省心吧,不要再想着货币供应的事了。新凯思斯主义理解通货膨胀的角度更为现实。试想亚利桑那州史考特斯德有一些旅店,其房间供应量基本全年不变,但客房需求在平均气温为21摄氏度的1月份比在平均气温为37.8摄氏度的7月份要高得多。所以不难想象,旅店的房价在1月份要比在7月份高。
对整个经济来讲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超出供给(即潜在产量)时,通货膨胀率便会上涨。当需求小于供给时,通货膨胀率便会下降。当失业率低于其自然值时,工人们更容易升职加薪。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很好地阐释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他提出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反方向变动关系,而这条曲线是新凯恩斯主义分析通货膨胀最重要的模型。
当入住率从80%突然上升至95%时,旅店最终肯定会增设更多房间,但它首先会做的是提高房费。同样,当入住率下降时,旅店最终可能会停业,但它会先降低房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差异被称为产出缺口。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整个经济的空房率。经济衰退后通货膨胀率通常会下降,因为产出缺口过大:宾馆和写字楼空空如也,工厂生产停顿,失业者到处都是。
要判断经济是否在超能力运行,最确切的标志是企业是否为吸引胜任的工人而提供更高的薪水。通货膨胀需要薪水提高这一动力刺激:如果薪水不涨,通货膨胀也不会产生。
与自然失业率一样,潜在产量也很难测算。判断旅店、工厂或发电站是否发挥了其运营潜力要相对容易,但对像律师事务所或网上婚介服务机构的判断呢?另外,“潜力”也会改变。
20世纪70年代初的高油价使许多工厂被淘汰,潜在产量减少。
90年代后期,企业发现了电脑与网络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其应用减少工人数量(比如航空公司就用订票网站代替了票务代理),使潜在产量增加。
全球化也帮助促进了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假设某公司有个做X射线研究的项目,其竞争对手可以让一位来自印度的放射线研究员完成同样的工作,要价仅为该公司使用美国放射线研究员的一小部分,这种情况下,这个公司也无法保持原来的要价。
经济存在巨大的产出缺口时会飞速发展,鲜有通货膨胀发生。这就好比一家几乎没人住的旅店,即使设法使人住率达到50%,仍不可能提高房费。然而,一旦产出缺口消失,经济的增长便与劳动力和生产力相一致了。对美国而言,这意味着增长率将位于2.25%至2.75%之间。
通货影胀在很大程度上还源于人们对它的预期。假设雇主与工会一起坐下来讨论工资协议。如果双方一致认为通货膨胀率将会达到2%,那他们就会达成加薪2%的协议。企业也将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支付这部分成本。如果一园所有的企业及其员工都这么做,通货膨胀率最后就会确定在2%。因此,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就自我实现了。
预期变化过快也会使通货膨胀变化加快。如果因为油价上涨带来生活成本的突然提高,企业和员工迅速达成新协议,提高员工工资,并提高产品价格来支付由此增加的成本,那就意味着菲利普斯曲线中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关系只是一时的。当经济超潜力增长时,失业率在一段时间内会下降。但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工人对薪水的要求也会上涨,失业率就会回到原来的水平。
但是如果人们习惯了一年到头2%的通货膨胀率,他们可能在油价上涨时也不会要求涨工资。有了持续稳定的预期,即使经济运行超出或未达到其潜力,通货膨胀也会保持稳定。
比通货膨胀更可怕的通货紧缩
我们对通货膨胀这种灾难似乎已经司空见惯,相比之下,价格下降(即通货紧缩)较为罕见,但其潜在的破坏力更大。这听起来可能有些奇怪:如果物价一年比一年低,我们难道不应该感到高兴吗?怎么说呢,这就好比减肥的成功,原因是你的饮食更合理并且更注意锻炼呢,还是你在节食饿肚子呢?
当工人和企业的生产力提高、生产成本降低时,会产生良性的通货紧缩。例如,英特尔公司不断探索,用更低的成本制造电脑芯片,使得芯片价格不断下降。但英特尔公司的企业利润和员工的工资却不断得到提高。推而广之,整个经济也可以如此。
当消费者大幅削减开支,企业要靠降价的方式提高销量时,恶性通货紧缩就出现了。例如,旅馆在旅游谈季时会降低房价吸引客源。当人们觉得物价会下降时,便会对消费持观望态度。企业开始减薪时,工人们会提出抗议,雇主便只好通过裁员的方式来应对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跌。但最后,在失业的压力下,工人们不得不接受低薪。物价与工资在彼此的影响下不断下降。这种恶性通货紧缩1929~1933年曾在美国出现过,当时美国的物价每年下降7%。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末也出现了程度较为轻微的恶性通货紧缩。
如果物价与工资下降幅度相同,还会有人受到损失吗?毕竟虽然工资下降了,但人们的购买力保持不变,因为物价也同时下降了。可是问题在于,负债的额度是固定的,所以当收人和物价下降时,人们负债的压力便会增大。贷款买房者会大幅削减开支,以便按时偿还按揭贷款。更糟的情况是,买房者直接申请房屋的破产清偿,因为房屋还不值其偿还的贷款。银行会因此而破产,从而加剧经济的衰退。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1933年写道:“经济之舟倾斜得越厉害,就越容易继续倾斜。”费雪将这种现象定义为“债务一通货紧缩”。
缓解通货紧缩比缓解通货膨胀更困难。发生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一般可以根据需要,尽可能高地提高利率。当经济衰退时,为刺激消费,使经济恢复增长,它可以把利率降到低于通货膨胀率的水平,来使真正的借货成本为负。当然,如果通货膨胀率本身为负,即发生通货紧缩,央行的上述做法便行不通了,因为利率再降也不能低于零。通货紧缩时的实际利率总是会大于零的。(本书在第十章会介绍在短期利书已降为零的情况下,央行会采取的其他措施。)
民众的选择
在大衰退之后,经济学家们会有一种奇怪的精神分裂的倾向。YouTube上播放的一首西部乡村小周对这一倾向作了很好的总结。金融经理乔恩·谢恩化名默尔·哈泽德演唱道:“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如果你能,请告诉我,我们会重蹈津巴布韦或日本的覆辙吗?”
答案到底是哪个呢?极有可能的情况是,两个都不是,但两者都有发生的危险。大衰退极大地限制了经济的发展,这可能使得本来很低的通货膨胀转变为通货紧缩。
然而,长期来看,通货膨胀是一种政治选择。
当公众不愿交税时,政府便只能进行借贷,并有可能给中央银行施压,以保持低利率,利于借贷。在极端的情况下,政府可能直接要求央行大量印发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对政府官员来说,这听起来很诱人,但别以为他们抵挡不住诱惑。因为选民们讨厌通货膨胀。20世纪70年代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人们总是将通货膨胀列为比失业更令人担心的事。1996年,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所作的研究发现,如果让美国人、德国人和巴西人不得不在失业率升高与通货膨胀加刚中作出选择,他们都宁愿选择前者。因此,通货膨胀产生时,政府官员们终会想出办法,或是找央行行长帮忙解决。例如,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和罗纳德·里根在任期间,都曾任由美联储为解决通货膨胀而引发经济衰退。